1.宋史 谢枋得传重点字词翻译
①问目:题目。②吕文焕:南宋降元将领。③吕师夔:吕文焕之侄。
文言文参考译文
谢枋得字君直,是信州弋阳人。为人豪爽。每次读书的时候,可以五行一齐看下来,看过一次,终身不会忘记。他天性喜欢直言,一与别人谈论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,一定掀起胡子,抵着几案,跳跃奋起,显出很激动的样子,把“忠义”作为已任。
宝祐年间,谢枋得参加进士科考试,在考策论时严厉攻击丞相董槐和宦官董宋臣,他料想自己能高中进士甲科,结果只中了乙科。他被任命担任抚州司户参军,随即放弃而离去。第二年又被任职,试任教官,中兼经科,担任建宁府教授。宝祐五年,谢枋得在建宁府主持考试,他以指责贾似道的政事为试卷题目。漕运使陆景思把这件事记在心里,将文稿送给贾似道。贾似道就以谢枋得犯了处在乡间不守法纪,又诽谤他人的罪行,追夺了谢枋得的两个官职,贬到兴国军。德祐元年,吕文焕引导元兵沿长江东下攻占鄂州、黄州、蕲州、安庆、九江,凡是他的亲属和部下都被诱降了。谢枋得与吕文焕的侄子吕师夔关系很好,于是应诏上书,用自己的全族人保证吕师夔可以信任,并且愿意亲自去江州会见吕文焕与他谈判。恰逢吕文焕回北方,没有见到他就返回了。
第二年正月,吕师夔和武万户分兵平定江东,谢枋得率兵迎击。吕师夔的军队飞奔而来,谢枋得逃入安仁,接着又逃到信州,信州没有守住。于是他改变姓名,进入建宁,寄居在旅店中,每天穿着麻衣麻鞋,向着东方大哭。人们都不认识他,以为他遭受疾病。不久离开建宁,到建阳街市上为人占卜为生,有来占卜的人,他只拿米和鞋,如果有人给他钱,他大都谢绝不拿。后来,人们逐渐认识了他,许多人邀请他到自己家中,让他给子弟们讲学。
至元二十三年,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元朝推荐南宋旧臣二十二人,把谢枋得排在第一位,他推辞不赴任。第二年,行省丞相忙兀台带着圣旨征召他。谢枋得说:“上有唐尧、虞舜,下有巢父、许由,我谢枋得的姓名不吉祥,所以不敢奉诏前往。”丞相认为他很仁义,就没有强求他。至元二十五年,尚书留梦炎推荐谢枋得,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拒绝此事,最终还是没有出发就任。
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当时朝廷正把寻求人才作为当务之急,就想把推荐谢枋得作为功劳。谢枋得大骂他说:“魏天祐在福建做官,丝毫没有推广仁义道德的意思,相反,还大兴炼银来残害百姓,难道想要我辈来为他做好看的装饰吗?”等见到魏天祐,又傲慢而不行礼。魏天祐大怒,强迫他到北方去。
至元二十六年四月,谢枋得到了京师。不久就病了,迁居到悯忠寺,他看见墙上的《曹娥碑》文,大哭道:“小女子尚且那样(讲孝义),我难道不如她吗?”留梦炎派医生拿来药物拌进米粥让他进食,谢枋得大怒说:“我想死,你却要让我活吗?”他把药饭扔在地上,最终绝食而死。
2.《宋史富弼传》文言文翻译,最好能有重点字词的详解,谢谢
原文: 标题:富弼 作者或出处:未知
富公为人温良宽厚,泛与人语,若无所异同者。及其临大节,正色慷慨,莫之能屈。智识深远,过人远甚,而事无巨细,皆反复熟虑,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。
宰相,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,见者无长幼皆拜,宰相平立,少垂手扶之;送客,未尝下阶;客坐稍久,则吏从傍唱"相公尊重",客踧踖起退。及公为相,虽微官及布衣谒见,皆与之抗礼,引坐,语从容,送之及门,视其上马,乃还。自是群公稍稍效之,自公始也。
自致仕归西都,十馀年,常深居不出。晚年,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。所亲问其故,公曰:"凡待人,无贵贱贤愚,礼貌当如一。吾累世居洛,亲旧盖以千百数,若有见有不见,是非均一之道。若人人见之,吾衰疾,不能堪也。"士大夫亦知其心,无怨也。尝欲之老子祠,乘小轿过天津桥,会府中徙市于桥侧,市人喜公之出,随而观之,至于安门,市为之空,其得民心也如此。及违世,士大夫无远近、识与不识,相见则以言,不相见则以书,更相吊唁,往往垂泣,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。呜呼!苟非事君尽忠,爱民尽仁,推恻怛至诚之心,充于内而见于外,能如是乎?
译文或注释:
富弼性格温和,为人宽厚,经常与他人交谈,好像没有不一样的。但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的时候,他就义正言辞,什么也不能让他屈服。智谋与见识深远,比其他人强多了,但是大事小事,都反复考虑,必须万无一失之后才去做。
自唐朝以来,官员向宰相行礼,宰相可不用还礼,来拜见的人,无论老少都要行礼,宰相站立的时后,都有年轻侍从垂首扶着他;送客时,不用下台阶;如果客人坐得久了,旁边的侍从就喊"相公尊重",客人就恭敬不安的起身退出。但到了富弼做宰相,即使是小官或百姓来见他,都能一平等的礼节来对待,请他坐下,心平气和地与来见人说话,客人走时送到门口,看到客人上马,才回来。自此众官员纷纷学习富弼,(以上礼节)源自富弼啊。
自从卸任回到西都,十多年了,几乎不出门。晚年的时候,有宾客来拜见的时候,常常称病谢绝。亲人问他为何不见客,富弼说:对待他人,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,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。我家几代人居住洛阳,亲戚好友成百上千,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,不是同等对待了。如果人人都见,我病情会加重,受不了。士大夫们都知道他的用意,没有怨言。曾经想去老子祠,乘坐小轿路过天津桥,会府中徙市于桥侧,市人看到富弼出行而高兴,伴随着观看,都到了安门,市面因为这件事儿而冷清了,富弼如此深得民心。等到富弼去世时,士大夫不论远近,认识不认识,见面了就相互转告,见不到面的,就写信,相互吊唁,常常落泪,富弼如此受士大夫爱戴。哎呀!如果不是尽忠职守为皇帝办事,尽仁尽义关爱民众,他的恳切至诚充满内心,表现在外,能这样么?
【注释】
[1]富公:即富弼,北宋名臣。字彦国,洛阳人。至和二年拜相。
[2]及其临大节:庆历二年,富弼曾出使契丹,拒绝其割地要求。大节,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。
[3]踧(cù)踖(jí):恭敬而不安的样子。
[4]致仕:辞去官职。
[5]恻(cè)怛(dá):同情,怜悯。
3.陈公弼传的重点字词(像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、通假字等)
陈公弼传 苏轼 【题解】 陈公弼(1000或1002—1065),名希亮,字公弼。
曾居四川眉州青神,后迁居洛阳。在四川眉州期间,与同居于此的苏轼一家往来密切,同苏轼的祖父苏序、父亲苏洵都有着很深厚的友谊。
苏轼担任凤翔签判时,陈希亮为凤翔太守,对苏轼给予很多的关心和爱护,也因恐苏轼少年得志而骄矜自大,而时常予以责难,对苏轼有很大的帮助。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),思想保守的苏轼,因写诗讽刺王安石新法,被捕入狱,这就是有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
后来苏轼被营救出狱,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苏轼居黄州期间,陈希亮的第四子陈慥也住在黄州岐亭,两人往来频繁,结为挚友。
陈慥委托苏轼为父亲陈希亮作传,即此《陈公弼传》。此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(1081),文中历数了陈希亮一生的不平常业绩,塑造了一个除暴安良、性情耿直、有胆有识、深受百姓爱戴的良吏形象,也表达了苏轼对陈希亮的敬仰和爱戴之情。
本文是苏轼除为他祖父苏序写的《苏廷评行状》之外的、第一篇为他人写的传记性文章。【详注】 公(对尊长的敬称。)
讳(指已故尊长者之名。)希亮,字公弼。
天圣(宋仁宗赵祯年号。)八年(天圣八年,公元1030年)进士 (宋代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科目)第(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。
亦可作动词,指科举时代经考试而得中;录取。按:据《苏轼文集》,“天圣八年”前应有一“中”字。
古代文献中常用“登(或擢、举、中)进士第”等来表示,《新唐书·杜牧传》作“第进士”;此处选文似欠妥。)(陈公名希亮,表字公弼,天圣八年进士及第)。
始(起初)为(担任)长沙(县名,宋为潭州治所。)县(县令)(起初担任长沙县令)。
浮屠有海印国师者(定语后置。浮屠,指和尚。
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),交通(交结)权贵(官高势大之人)人,肆(不受拘束;纵恣)为(谋取)奸利(非法谋取的利益),人莫(没有人)敢正视(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,交结权贵,肆意谋取不法私利,没有人敢正眼相看)。公(陈公)捕(捉拿)置(应作“寘”,处置)诸(代词,相当于“之”)法(“法”前省略介词“以”),一(全)县大(表示程度深)耸(惊惧;惊动。
成语有“危言耸听”)(陈公将他依法捉拿处置,全县大为震惊)。去(离开)为雩都(雩yú,《论语·先进》:风乎舞雩。
雩都,县名,今江西于都县)(离开长沙担任雩都县令)。老吏(资深狱吏)曾腆(zēngtiǎn人名,《宋史·陈希亮传》(中华书局点校本。
下文简称“《宋史》本传”)作“曹腆”)侮法(藐视和歪曲法令)粥狱(粥同“鬻”yù,卖。粥狱,受贿而枉断官司),以(介词,因为)公少年(年轻。
《宋史》本传作“年少”)易(轻视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高祖为亭长,素易诸吏)之(代陈公)(资深狱吏曾腆贪赃枉法,因陈公年轻就轻视他)。
公视事(就职治事)之日,首得其重罪(得,发现,查出。其,代曾腆。)
腆扣(同“叩”,俯首向下之称。)头出血,愿自新(陈公开始处理政事的那一天,首先查出他犯有重大罪行,曾腆叩头流血,愿意改过自新)。
公戒(警诫)而舍(通“赦”赦免;释放。也作“舍”)之(陈公警诫后将他释放)。
巫觋(xí巫师。《说文》:在男曰觋,在女曰巫。)
岁敛(征收,索取)民财祭鬼,谓之春斋(此指巫觋巧立名目搜敛民财祭鬼),否则(如果不这样,就)有火灾(巫师每年搜刮钱财祭祀鬼神,称它为“春斋”,说如果不祭祀就会有火灾)。公禁之,民不敢犯,火亦不作(兴起;发生)(陈公禁止祭鬼活动,百姓不敢触犯禁令,火灾也没有发生)。
毁(拆毁,捣毁)淫祠(不合礼义而设置的祠庙;邪祠。)数百区(量词,所,处),勒(lè强制;强迫)巫为农(务农)者七十余家(陈公捣毁几百处不合礼制的祠庙,勒令巫师务农的有七十多家)。
[第一段写陈希亮长沙治海印,雩都斗曾腆、禁祭鬼] 盗起(出现),知(主持;执掌)房州(宋代州名,辖区在今湖北一带)(盗贼出现后,陈公任房州知州)。州素(平时,向来)无兵备,民凛凛(惊恐畏惧的样子)欲亡去(房州平时没有军队守备,百姓恐惧想要逃亡)。
公以牢城(宋时囚禁流配罪犯之所)卒杂(夹杂、混杂)山河户(樵夫渔民。《宋史》本传“山河户”后有逗号)得数百人(陈公把狱卒和樵夫渔民聚拢起来,得到几百人),日夜部勒(部署;约束。
指操练),声振(通“震”,震动)山南(古时泛指太华、终南两山以南之地),民恃(依赖)以(而)安,盗不敢入境(日夜操练,声威震动山南,百姓依赖他得以安宁,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)。而(连词,表顺接,不译)殿侍(卫士名,武阶名)雷甲以(介词,率领)兵百余人,逐(追捕)盗至竹山(县名,在今湖北),甲不能戢(jí约束)士,所至为暴(做残暴的事)(殿侍雷甲率兵一百多人,追捕盗贼来到竹山。
雷甲不能约束士兵,所到之处为非作歹)。或(有人)告有大盗(盗窃财物众多或进行盗窃活动猖獗的人)入境(《宋史》本传“入境”后有逗号)且(副词,将要)及(到达)门,公自(亲自)勒兵(指挥军队)阻水(隔河,沿水。
4.文言文宋史.张旨传中官职升迁
《宋史》卷三百一 列传第六十
张旨,字仲微,怀州河内人。父延嘉,颇读书,不愿仕,州上其行,赐号嵩山处士。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,上书转运使钟离瑾,愿补一县尉,捕剧贼以自效。瑾壮其请,为奏徙安平尉,前后捕盗二百余人。尝与贼斗,流矢中臂,不顾,犹手杀数十人。擢试秘书省校书郎、知遂城县,迁著作佐郎。
明道中,淮南饥,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。命知安丰县,大募富民输粟,以给饿者。既而浚渒河三十里,疏泄支流注芍陂,为斗门,溉田数万顷,外筑堤以备水患。再迁太常博士、知尉氏县,徙通判忻州。
元昊反,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、通判府州。州依山无外城,旨将筑之,州将曰:"吾州据险,敌必不来。"旨不听。城垂就,寇大至,乃联巨木补其罅,守以强弩。中外不相闻者累日,人心震恐。库有杂彩数千段,旨矫诏赐守城卒,卒皆东望呼万岁,贼疑以救至也。州无井,民取河水以饮,贼断其路。旨夜开门,率兵击贼小却,以官军壁两旁,使民出汲。复以渠泥覆积草,贼望见,以为水有余。督居民乘城力战,贼死伤者众,随解去。以功迁都官员外郎,徙知莱州。
叶清臣举材堪将帅,召对,改知邢州,擢提点河东路刑狱。范仲淹、欧阳修复言其鸷武有谋略,除阁门使,固辞。进工部郎中、知凤翔府,加直史馆、知梓州,以直龙图阁知荆南。入判尚书刑部,累迁光禄卿,知潞、晋二州。以老疾,权判西京御史台,寻卒。
张旨的官职经过了几个阶段:
1,进保定军司法参军,徙安平尉,擢试秘书省校书郎、知遂城县,迁著作佐郎。
2,命知安丰县,再迁太常博士、知尉氏县,徙通判忻州。
3,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、通判府州。以功迁都官员外郎,徙知莱州。
4,改知邢州,擢提点河东路刑狱。进工部郎中、知凤翔府,加直史馆、知梓州,以直龙图阁知荆南。入判尚书刑部,累迁光禄卿,知潞、晋二州。以老疾,权判西京御史台。
张旨任官职挺有意思,不断在朝廷和地方之间变化,在地方从一个县尉(县公安局长)做到知州(省长)。在朝廷从校书郞(办公厅文员)做到光禄卿(九卿之一,相当于大内总管吧)
5.谁能把 宋史 李迪传 中的重点实词 语言现象即特殊句式告诉我啊
不要译文!李迪字复古,其先赵郡人。曾祖避五代乱,徙家濮。迪深厚有器局,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,开奇之,曰:“公辅才也。”举进士第一,擢知制诰。真宗幸毫,为留守判官,遂知毫州。亡卒群剽城邑,发兵捕之,久不得。迪至,悉罢所发兵,阴听察知贼区处,部勒晓锐士,擒贼,斩以徇。
尝归沐,忽传诏对内东门,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。时频岁蝗旱,问何以济,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,则赋敛宽,民不劳矣。帝曰:“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,俟其至,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。”迪曰:“天子于财无内外,愿下诏赐三司,以示恩德,何必曰借。”帝悦。
初,上将立章献后,迪屡上疏谏,以章献起于寒微,不可母天下,章献深衔之。天禧中,拜给事中。周怀政之诛,帝怒甚,欲责及太子,群臣莫敢言。迪从容奏曰:“陛下有几子,乃欲为此计。”上大寤,由是独诛怀政。
仁宗即位,章献太后预政,贬寇准雷州,以迪朋党傅会,贬衡州。丁谓使人迫之,谓败,知河南府。来朝京师,时太后垂帘,语迪曰:“卿向不欲吾预国事,殆过矣。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,卿以为何如?”迪对曰:“臣受先帝厚恩,今日见天子明圣,臣不知皇太后盛德,乃至于此。”太后亦喜。
知徐州,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,仁宗语辅臣曰:“祈祷非迪所宜,其毋令往。”元昊攻延州,武事久弛,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,迪愿守边,诏不许,然甚壮其意。
李迪,贤相也。方仁宗初立,章献临朝,颇挟其才,将有专制之患。迪正色危言,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。而仁宗君德日就,章献亦全令名。古人所谓社稷,臣于斯见之
6.宋史,朱昭传里,所有字词的意思
朱昭,字彦明,府谷人。
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,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,他韬光养晦,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。 宣和末年,当震威城兵马监押,兼知城事。
金兵入侵,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。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,势力十分孤立。
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,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。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,和他们商定:“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,有看轻我们的心。
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,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。”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,逼近夏人的营地,敌人果然十分惊慌,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,奋勇杀敌,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。
夏人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,但是箭好像雨一样(向他们射去),他们没办法登上来,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。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,以毡盾挡住自己,邀请朱昭出来议事。
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,披着襟衣问:“你是什么人,这么不光彩(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)。想见我,我在这里,你有什么事?”思齐拿来盾牌上前,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,说:“大金约我夹攻京师,定下城下之盟,画河为界;太原早晚被我攻下,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,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?”朱昭说:“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,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,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。
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,只有你还不知道吗?”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,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,佩服他的雄辩能力。当时,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,朱昭的旧识对他说:“现在天下已经完了,忠心是没什么用了。”
朱昭怒喝他说:“你这些人背弃正义,苟且偷生,与猪狗无异,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?我宁死不降!”于是拿起弓箭去射他们,众人都被吓走了。(震威城)被围困了四日,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,朱昭用计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,虽然管用,但却没有军队来支援。
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:“城就快被攻破了,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,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死,然后拼死一战,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,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,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。”众人都还没答应。
此时,朱昭的幼子在门阶前玩耍,朱昭马上上前把他杀了,长子惊讶地望着他,朱昭又把他杀了。跟着朱昭带领着几名兵士把他们自家的人全杀了,把尸体全都抛入井中。
部将贾宗的老母亲刚走到前来,朱昭对她说:“老人家,(你是我的)同乡人,我不想亲自杀你,请你自己投井吧。”她服从了。
跟着用土把井给填埋了。将士们于是跟着把自己的妻儿全杀了。
朱昭对众人说:“我和大家都没有了顾虑了。”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,对敌人说:“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,将要出战,人虽然少,但全都是敢死的人。”
敌人十分害怕,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,登上了城上。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,从晚上到早上,尸体遍布街上。
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,但马却坠入了堑沟,贼人欢呼说:“捉到朱将军了。”想把他生擒。
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,贼人无一个敢上前,随后中箭而死,死时四十六岁。